浇灌“科技之花” 结出“产业之果”——科技成果转化一线观察
来源:
日期:2023-09-12 17:17
点击:
属于:综合信息
释放3381项创新需求,涉及中国商飞大飞机创新谷、阿斯利康、微创医疗等全球2000余家企业,意向投入资金超250亿元……于9日至11日举行的2023浦江创新论坛,交出了一份促进科创成果转化的亮丽成绩单。
科技部副秘书长贺德方在2023浦江创新论坛上透露,截至2022年底,中国建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机构超过1.5万家,形成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链条式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2022年各类孵化机构服务初创企业和团队近68万家,带动就业人口500多万人。近年来从孵化器走出了一批科技企业,占到科创板“硬科技”企业总数的40%。
随着我国产业不断升级,如何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发挥科创对于产业经济的带动作用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记者近日深入多家企业与科创园区采访了解到,各方通过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优化环境打通成果转化链条机制等方式,浇灌“科技之花”,开出“产业之果”。
企业作为科创的应用方,对于创新成果往往有着旺盛的需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激发科创活力助推成果转化,企业正持续推进相关机制创新。
调整配方、优化工艺流程及参数、提高产品的质量、检验产品性能……中国五矿所属中钨高新柿竹园公司铋产业中心的中试车间内,一场场实验正在紧张进行。经过70多次反复调试,铋深加工的系列产品开发实现了新突破。
“自主创新要有新的突破,科技激励机制引领很关键。”中钨高新所属柿竹园公司技术中心党支部书记伏彩萍深有体会地说。
每年初,柿竹园公司聚焦生产运行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由科技专家委员会制定出《内部创新课题指南》,在全公司科技人员中进行竞标揭榜,鼓励多单位、多人申报同一课题。
“‘揭榜挂帅’行动开展以来,取得了26项自主科研课题成果。2020年年底公司开展了科研创新成果评选,设立科技创新奖励专项基金,加快推动创新成果项目转化,让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动力十足。”伏彩萍说。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仅要从内部着手激发活力,更要向外从要素市场进行配置,推动创新成果落地。中国建材集团将部分科技成果向全社会开放输出,转化的大部分收入用于奖励原有的创新者和当前的转化实施团队。“这类成果转化已经吸引了不少民营的、非公的资本前来投资。”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介绍说,中国建材集团在济南与政府合作专门建立成果转化基地,目前已经有十几个项目入驻。同时,发起150亿元的新材料基金,目前在半导体、集成电路、新能源领域投资了十几个项目。
除了企业自身不断强化科创成果转化力度,众多科研孵化平台同样对于资本、技术、人才等科技资源要素集聚产生了积极作用,推动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提高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
在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区内,记者看到多个路口有着装满雷达、传感器等设备的特殊“电线杆”。据了解,“电线杆”是相关企业用于产品实景测试的样机,可以实时将路口行车效率、红绿灯时间等相关信息传送回企业,用于企业智慧交通产品的研发改进。
“园区积极优化专业化科技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例如,针对智慧交通领域企业,我们在园区开放了部分交通点位,供企业进行产品实景测试。”中关村软件园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关村软件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积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除了完善服务,还举办了首届“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对接大会,以“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聚焦企业发展需求,开展精准校企对接。“园区通过主动挖掘、筛选优质项目,积极推动全国高校优质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目前已筛选出优质项目5000余项。”
在北京,被誉为“中国药谷”的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近年来发展明显提速。“我们这里聚集了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12家国家级检定研发机构,56个专业研究及服务机构,56个企业自建国家级和市级工程实验室、科技研发机构与120余个服务平台,形成‘研发—动物实验—临床研究—注册上市’的全过程服务链。”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管委会副主任高岩对记者表示。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创新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在科创成果落地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同时也还存在高质量的、可转移转化的成果较少,成果转化风险共担机制有待完善,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支撑力度较弱等问题,需要发挥全国学会等科技社团的组织和人才优势,积极参与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对科创项目的第三方评价评估职责,开展技术经理人认证、技术转移服务标准制定,切实提高科技成果实施率和产业化率。